2023年7月11日至16日,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汇聚星辰力量,点亮传承薪火——户县社火”调研小分队赴西安市鄠邑区草堂镇户县社火传习所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户县社火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较深的传统根基和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但其传承的现实困境依然存在,面临着后无学艺之徒的窘境。2009年,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县社火”代表性传承人曹静香、宋志荣和何东继共同提出创办微缩社火的概念,即按照十比一的比例,将社火表演时的热闹场面还原成微缩模型,供喜爱社火的群众日常观看,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社火展演时间短、花费巨大的问题。三位户县社火传承人精益求精,将微缩社火做成户县社火的标志性“招牌”。
调研首日,宋志荣、曹静香老师带着调研小分队参观了户县社火传习所,学习历史典故、观赏神话传说的社火以及社火的行进队列,随后,调研小分队观看了早期真人社火演出视频。在第二展厅,小组成员参观了三位代表性传承人在抗战七十周年时创作的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微缩社火。小组成员纷纷表示,在微缩社火中感受到非遗承载的历史文化与故事,与“文脉”逐渐靠近。
体验微缩社火感受传统韵味
7月12日、13日,调研小分队成员分别对户县社火非遗传承人宋志荣、曹静香进行了采访,了解了两位老师对社火的启蒙、学艺与成熟阶段,同时,小组成员通过采访学习到了社火的历史渊源、种类、流程,社火芯子的相关知识以及微缩社火的制作、传承等相关信息。
次日,调研小分队参观了户县社火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在曹静香老师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微缩社火,近距离感受微缩社火的魅力。小组成员各自选择了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经过选料、剪裁、缝制、装饰等环节,给人物画上精美的妆容,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手工。
7月15日,白鹤老师带领调研小分队来到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活态传承基地,馆中社火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技巧高超的户县社火的基本形式和内容,被誉为是立体的“关中民俗教科书”,作品均按照社火表演时的原样制作,内容有仪仗、锣鼓、社火组装、抬社火、车社火、木偶、牛拉社火、马社火、背芯子、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打钱杆、热蹩、火龙、地龙等。小组成员参观了户县社火中最经典最具难度、以悬妙惊险著称的社火芯子组合系列场景,如《大破天门阵》《吴王采莲》等。
沉浸体验非遗 文化润物无声
最后一天,调研小分队来到了西安美术馆中国年文化馆和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薪火相传,非遗无界——陕西非遗精品展”。西安美术馆中国年文化馆中,关中社火泥塑吸引了一行人的目光。关中社火泥塑再现了古长安民间社火景观,刻画了多种人物及建筑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小组成员参观了陕西传统特色手工艺品马勺脸谱。马勺脸谱由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一般选用优质桐木为原材料,经民间工匠用特制刀具手工刻制而成。人们将其悬挂厅堂、居室,用于扶正祛邪、镇妖降怪,表达祈福纳祥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