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积极响应2025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弘扬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文明实践看陕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扬帆计划”等专项,组建6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陕西西安、宝鸡、延安、汉中及甘肃、四川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另有2名学生在西安市长安区政府机关见习,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青春描绘太白 艺术点亮童心
7月1日至11日,西北大学“七彩阳光‘艺’路生花”志愿服务队赴宝鸡市太白县咀头镇初级中学,开展为期11天的暑期实践,以美育、体育与心灵关怀助力乡村学子成长。团队发挥美术专业优势,开设“黑白线描装饰画”“卡通动漫人物”等课程,融入剪纸国旗制作、心愿卡书写,实现艺术启蒙与爱国情怀交融;还开展飞盘、篮球等趣味体育活动,增强学生协作能力。同时,团队以“荷花”为主题绘制校园墙绘,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并通过“知心姐姐”小纸条收集学生烦恼,计划后续开展心理疏导。该团队于今年6月顺利入选了团中央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

溯革命文化 绘红色基因
7月12日至14日,西北大学“塬上绘语”小队由安辉老师带队,赴延安、铜川照金,开展“弘扬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团队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围绕《延安火炬》油画与西安工业大学学子交流,临摹画作感悟革命美术力量;登清凉山体会“党建+美术”的历史作用;登宝塔山对比石鲁《延河塔影》,访鲁艺旧址、延安文艺纪念馆、杨家岭与枣园,从历史场景与建筑中汲取灵感,在枣树下以画笔“二次创作”延安。团队还赴照金,瞻仰革命铜像与纪念碑,探薛家寨“红军天梯”、岩洞旧址及陈家坡会议旧址,从马灯雕塑领悟红色精神具象表达。此次实践让红色血脉融入创作,未来将以画笔传承革命精神。

青春推普兴乡 助力语通未来
7月10日至14日,西北大学“青苗声耕”实践队由白鹤老师带队,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等开展“推普兴乡,语通未来”主题实践。10日至11日,队员在申店渡社区以“拼音毛毛虫”、绕口令诵读等趣味形式,为儿童启蒙普通话,融入文化浸润。12日,队员来到学校周边张杜村,调研老人“看病难”“出行难”等语言困境。13日至14日,探访陕西省文化馆感知方言文化,在陕西省图书馆梳理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队员表示,将持续探索推广普通话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与语言文化建设。

非遗焕生机 双艺耀秦地
7月23日,西北大学“秦地双艺·匠心织梦”实践队赴汉中黄官村,调研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与省级非遗汉中米皮。队员先访鑫豪藤编公司,了解到工人多为50-70岁村民,体验藤编制作,知晓其面临后继无人困境;再到良顺匠心实业公司,参观创意藤编日用品,了解藤编发展历程。下午,队员走进面皮店,观摩从和面到调味的制作工序并品尝,感受饮食文化魅力。队员表示,通过实践深切体会到非遗与生活的联结,未来将助力非遗传承创新,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匠心扎根陇原 传承千年文脉
8月4日至10日,西北大学“剪映陇原”非遗探艺队在贺强老师的带领下赴甘肃调研,团队先后走访庆阳、兰州等六地12位剪纸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考察大地湾遗址等文化地,挖掘剪纸魅力。队员拜访马路、张锐利等大师,见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剪纸、布贴画等技艺,还关注“剪云裳”剪纸服饰等创新实践;在大地湾遗址、麦积山石窟等地,从彩陶纹样、“东方微笑”中汲取创作灵感。甘肃剪纸体现中华文化刚柔并济,队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融合,助力非遗创新传承。

探脸谱奥秘 访川剧遗韵
8月20日至23日,西北大学“川剧脸谱”调研队师生六人赴四川成都,以“参观走访—学习探究—实践体验”路径调研川剧脸谱非遗文化。团队专门拜访了川剧脸谱非遗传承人熊启老师,听其讲述技艺传承故事;走进“三花”川剧团,观摩演员后台妆造过程并观看演出,直观感受川剧魅力。团队还赴四川博物院溯源脸谱文化基因,于武侯祠探寻三国题材剧目及脸谱与人物性格的契合度,在蜀锦织绣博物馆思考不同门类非遗协同发展问题。随后,团队拟通过短视频、文创开发等数字化方式,助力川剧脸谱传播与非遗文化传承。

见习中增知识 岗位上得历练
今年暑期,学院2024级硕士牛雯琦、韩子豪2名同学顺利入选了“大学生扬帆计划”,分别在西安市长安区委宣传部、长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见习,熟悉政府日常工作,了解基层治理,进行了难得的学习和锻炼。
